1月26日,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对其中“超纪录短时间”确认新冠病毒、我国首个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空气污染危害健康有新证据、中国向世界分享“方舱”抗疫经验四项研究有贡献。
自2015年起,健康报社已连续6年完成了国内外“双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初筛、初评和终评环节。来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领域的18位专家学者共同担任评选顾问,爱思唯尔公司是本次评选技术支持单位。
01“超纪录短时间”确认新冠病毒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单位平行开展病原确认工作。通过对这些肺炎患者的呼吸道样本进行深度测序和病毒分离,发现了一种未知的β冠状病毒,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sarbecovirus病毒亚属,与MERS-CoV和SARS-CoV不同,2019-nCoV是感染人类的第七种冠状病毒,其基因组与SARS-CoV基因组的同源性最高为79%左右。
2020年1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单位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机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发布。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从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得的有关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信息很详细,包括从病例中检测到的病毒基因序列信息,这对其他国家开发特定诊断工具有重要意义。
上榜理由:我国学者仅用5天就确认病原,相比2003年应对“非典”用时5个月有了巨大进步,世界卫生组织给予“超纪录短时间”的评价。对于全球而言,这组数据及时准确发布,为后续疫情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02直接取栓让卒中救治更高效
2020年5月7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牵头组织的“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DIRECT-MT)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布。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5小时以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独采用血管内取栓术的功能性结局不劣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术。
课题组选择发病在4.5小时以内、适合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656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单独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组和静脉注射药物阿替普酶溶栓后再动脉取栓组(简称“联合治疗组”)。对比结果显示,血管成功再通率直接取栓组低于联合治疗组5.1%,差异不明显,而90天内病人死亡率直接取栓组低于联合治疗组1.1%。
上榜理由:70%~80%的卒中均为缺血性卒中,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又是其中最严重的类型。这项研究面向我国死亡率极高的重大疾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该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简化现有卒中救治流程,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效率。
03我国首个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于2020年12月30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成为我国首个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根据大规模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结果,疫苗保护效力为79.34%。
经过一系列依法依程序的严格审查、审评、核查、检验和数据分析,审批专家团队综合认为,该疫苗已知和潜在的获益大于已知和潜在的风险,达到了预设的附条件上市标准要求。疫苗附条件上市后,国家药监局将督促生产企业保质保量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和其他上市后研究。根据研究进展和数据结果,以及上市后预防接种中的异常反应等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疫苗说明书、标签等,并按规定向药品监管部门申请核准或申报备案。
上榜理由: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疫苗短时间内获得可靠保护力数据并正式投入生产,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条新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颗“定心丸”。
04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率达90%以上
2020年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介绍,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使用率达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使用率达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余艳红介绍,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学者开展分类救治。轻症和恢复期患者治疗中医药早期介入,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实行中西医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治疗规范和技术方案。中医药学者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对新冠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
我国中医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在新冠肺炎早期、中期、重症期以及恢复期的全过程中,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和方法,采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能明显降低轻症患者病情转重率,减少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恢复期患者的复阳率更低,提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的全过程中均可作为有效干预手段。
上榜理由:该新闻提出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在新冠肺炎病程的早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均产生了可靠的疗效。研究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和方法,以翔实的数据说明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治的,振奋了国人的精神,为我国抗击新冠肺炎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中医智慧。我国中医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科学严谨地展现了我国中医药研究的规范性与可信度,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提升了中医药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
05空气污染危害健康有新证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顾东风院士领衔的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提出,长期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PM2.5)可显著增加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大陆地区PM2.5长期暴露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关系,为PM2.5污染的慢性健康危害提供了证据,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这项名为China-PAR的研究,覆盖全国15省份近12万居民,最长随访时间达23年。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可明显增加国人中风危险,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研究发现,与处于PM2.5较低水平(<54.5μg/m3)环境中的居民相比,长期生活在PM2.5>78.2μg/m3环境中的居民,中风发病风险增加53%,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2%和50%。PM2.5水平每升高10μg/m3,中风、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20%和12%。
上榜理由:细颗粒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多种疾病发病相关,阐明其与脑卒中的关系对于该类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PM2.5水平和中风危险的关系,为相关环境和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06无需匹配“通用熊猫血”问世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教授王本研究团队联合,成功研制出“通用熊猫血”,实现了“通用熊猫血”的人工构建和安全输血。这项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研究者通过细胞膜锚定分子,用类磷脂分子复制出一根根“柱子”,锚定在红细胞膜表面,然后再通过复制细胞膜最外层唾液酸分子的材料,将聚唾液酸—盐酸酪胺的凝胶网络均匀地构建在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结构。借助这个方法,可将RhD阳性红细胞批量转换为RhD阴性红细胞。
“通用熊猫血”在小鼠体内实现了安全输血,具有正常的体内循环时间;同时也在实验兔体内验证了RhD抗原的完全掩蔽,且不具备免疫原性。
上榜理由:人的血型已经被发现有超过30种。在亚洲,只有不到千分之五的人是RhD阴性,被称为“熊猫血”。因此,血源稀缺一直困扰着“熊猫血”人群。这项研究将RhD阳性的红细胞“改造”成RhD阴性,为RhD阴性稀有血型的临床输血问题给出了新的化学生物学解决方案。
07我国脑起搏器研究渐入佳境
由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带领的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成功研发了神经调控新技术——“AI+脑起搏器”。“AI+脑起搏器”是一款带有蓝牙传输心电脑电信号的新型脑起搏器,具有心脏保护、摔倒报警、隐私保护、远程程控等诸多功能。
2020年12月8日,由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开展“方向脑深部电刺激系统”的临床试验。此次临床试验采用5G技术,由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张建国,跨越近3000公里远程互联交流完成手术植入。据悉,这也是国内首例方向脑深部电刺激系统的临床应用。
相比以往技术,方向脑深部电刺激系统采取了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刺激触点(方向性)电极和刺激程序,旨在寻找到更精准的刺激方法,减少刺激带来的副作用,并节约电能的消耗。
上榜理由:对于大脑的研究被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疆域”。为推动相关研究,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先后启动了“脑计划”。我国脑起搏器研究的不断突破,对于科学家开展脑科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08中国人近30年视力损失增速快
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项研究中,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脉耕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领导的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中国1990年至2019年国人视力障碍、失明患病率的原因以及区域分布。
研究人员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和风险因素研究(GBD)的数据调查了中国中度和重度视力损害和失明的患病率,并与其他20国集团(G20)国家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中度视力障碍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重度视力为0.25%,失明率为0.48%,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从1990年到2019年,中国按年龄分类的中度视力障碍患病率上升了12.17%,增速远高于其他G20国家。全球平均值为1.48%。
29年间,中国总人口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白内障和黄斑变性。视力下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年龄组而异。70岁以下人群中,维生素A缺乏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膜炎等是引发失明的主要原因。7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则是主要原因。
上榜理由:视力下降在中国已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可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为公共卫生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09中国向世界分享“方舱”抗疫经验
2020年4月2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团队文章。该文章阐述了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
与居家隔离相比,方舱医院能更有效地对新冠肺炎患者实施隔离。方舱医院的分诊功能,为医疗卫生体系增加了额外医疗照护层级,提高了有限医疗资源的应用效率和效力。
文章指出,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其他国家,可考虑将方舱医院作为公共卫生应急举措的一部分。国家在未来大型公共场馆的设计和建设标准中,应预设将这些基础设施改造为方舱医院的要素,如预留接口和空间,通风体系的设计也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等。如此,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现代应对能力。
上榜理由:通过发表论文,向国际介绍了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创新模式“方舱医院”,为破除国际社会偏见、传播我国优秀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国家政策方面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方舱医院”在医疗资源崩塌时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避免医疗资源挤兑,隔离病人,减少社会恐慌,相关做法被很多国家采纳,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10结核菌免疫逃逸机制被揭示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教授戈宝学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饶子和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结核菌中有一种蛋白非常“聪明”,它能利用人体的蛋白分子攻击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结核病发生。
研究显示,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Rv0222分泌蛋白,只有在被宿主泛素链接酶催化,发生泛素化修饰后,才能招募抑炎蛋白分子,阻断宿主抗结核免疫通路。该研究拓宽了人们对于泛素化系统在感染性疾病调控中的认识。同时研究完整阐述了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宿主成分抵御宿主攻击的免疫逃逸机制。
上榜理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至今还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深入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是解决结核病防控的关键。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功能的筛选,找到了结核菌新的效应蛋白,明确Rv0222可以抑制宿主炎症反应。为结核菌的免疫功能机制研究提供有效且可行的筛选方案。
评选过程介绍
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国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对2020年《科学》《自然》《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和各专科排名靠前的期刊进行检索,选取《健康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2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报道过的,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共93篇新闻列入备选条目。
国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遴选标准是2020年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的原创性论文,同时采用PlumX综合指标筛选社交新闻媒体热度Top100的论文,最后在选出的数千篇文章中,筛选了排名靠前的47项原创研究成果列入备选条目。
初评环节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华医学会、爱思唯尔医学事务部等机构专业人员参与。终评环节特别邀请国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不同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选顾问(名单如下)。
樊代明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建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家鸿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副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长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杜冠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崔德华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本次评选得到爱思唯尔公司技术支持。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