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8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卫生管理学大会”在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隆重开幕。会议以“贯彻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主题,汇聚国内外卫生管理学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卫生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院长吴沛新主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长王辰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杨建立,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刘谦分别致辞。大会围绕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卫生体系与“三医协同” 及“三医问题” 、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和医药卫生人员职业发展等四个篇章展开。
王辰介绍,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秉承国家意志,邀请全国卫生管理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从卫生管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他回顾,协和医学院在20世纪初开创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事业,将医学和卫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推动卫生管理学科发展,协和医学院在2020年专门成立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从思想理论角度致力于更上游的,基于医学、卫生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卫生管理学研究和实践,力求通过产生思想、形成理论、取得共识、凝聚资源、制定政策、协同行动,促进人类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杨建立司长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康优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他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将党中央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深化医改各项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医改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希望与学界、业内和国内外专家就医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素质的医改和卫生健康管理人才,构建更加公平可及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基层和老龄妇幼等人群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更好地为14亿人民健康福祉服务。
刘谦会长致辞并以《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卫生管理学的几点体会》为题,从概念、任务和期待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卫生管理学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他强调,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卫生管理学涵盖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制文化等多个领域,其学科性质和复杂性体现在多样性和动态性,关键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刘谦会长回顾了卫生工作方针的演变和三次医改的历程,指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获得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他呼吁科学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群众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导向,推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篇: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
王辰在会议上作《贯彻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主旨报告及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的开篇引言。他强调,生命健康是人的终极利益,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应当作为主流和核心社会事业发展,不应被简单理解为服务型或支撑性、辅助性行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贯彻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在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方面,王辰强调学科需要开放、融通和协同。医疗卫生改革在实行医疗、医药、医保“三医协同”之外,更应类比“三农问题”,关注医疗事业、医疗机构、医疗人员“三医问题”。卫生管理学的发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真正立足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王辰还深入讨论了医学、卫生、健康三者的关系,以及如何以这一框架体系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卫生管理学的发展。他提到,卫生管理学以医学、卫生学为学科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人文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融通、协同发展的领域。卫生健康事业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属性,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能。必须纠正将卫生视为消耗、负担的错误思想,而应当正确地认识到卫生投入是最佳的购买与投资,是满足民需、拉动经济的重大手段。当今医学界特别需要先进的思想理论以指导正确行动,推动事业健康发展。医学界、卫生界需要明确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实现从单病到共病、从应对疾病到照护健康、从当下到长远,以及从注重个体到注重群体的“四大转变”。最后,王辰希望全行业深刻理解“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意义,发展卫生管理学,发挥其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共同努力,为建立人类的卫生健康共同体、实现健康大同贡献力量。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薛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原部长葛延风,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Till B?rnighausen分别就医学-卫生-健康之体系格局、学术与技术视域之卫生管理学、社会视域之卫生管理学作主题发言。
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篇由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姚建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主任翟晓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主持。
薛澜强调,卫生政策与管理是一门研究健康领域政策与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新时代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外在动力,也有健康领域的新趋势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卫生管理学科内外动力变化引领学科范式转变,拓展交叉性、增强综合性、突出应用性、提升全球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科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动力变化,从传统卫生管理转变到新质生产力赋能;需要进行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知识学习转变到胜任力培养。
葛延风说,医学政策和医学宏观目标一致,均为改善和促进个体、群体以及人类健康。但两者在学科基础和学科归属、具体目标方面存在区别,医学和卫生政策的发展模式及约束条件有差异,特定情况下需要平衡与协调。因此需要促进卫生政策和医学进步之间更加有效地相互支撑:卫生政策完善需要医学发展支撑,良好并不断完善的卫生政策能够为医学发展提供更好基础,卫生政策完善调整要高度重视医学科技进步趋势,最终实现医学和卫生政策的互学、互通、互用。
Till B?rnighausen把卫生管理领域划分为成本(1970-1990年)、质量(1990-2010年)、创新(2010年至今)三个重要时代。他表示,在第一时代,成本是管理层考虑的重点,包括对学习曲线和经济规模的思考。在第二时代,医疗卫生管理体系把重点放在质量提升。在第三时代,数字创新成为关注的重点方面,需要发挥生成式AI等新技术的作用,需要以人为中心,通过创新进一步平衡成本和质量。B?rnighausen团队在菲律宾开展了针对登革热的疫苗宣传教育项目,结合民众反馈和当地文化设计宣传材料,取得了良好效果。
姚建红主持圆桌讨论,刘谦、薛澜、葛延风、Till B?rnighausen、罗力,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红妹,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何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李文凯就“卫生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卫生管理需要基于规律和更高层面的协调,有正确理念、严谨态度、科学方法、良好机制,以推动落实并进行学术演进。卫生管理需要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实现卫生政策研究者、政府决策者、民众间对话。在新时代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医患沟通、医院管理等问题。
第二篇:卫生体系与“三医”协同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杨建立、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Till B?rnighausen分别作题为《新时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Constructing health systems: 3 epoches》的开篇引言。
杨建立强调,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原则,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持续将医改向纵深推进。一是对标对表建成健康中国目标,把握好深化医改的时度效;二是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三是以薪酬制度改革为抓手,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四是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向健康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是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支撑,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六是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评价指标,着力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和体验感。同时,要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医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Till B?rnighausen认为全球卫生体系历经三个关键阶段:成本控制、质量提升与创新技术应用。70年代至90年代,成本控制成为核心议题,各国通过政策研究与改革,如德国实施的DRG支付体系,试图平衡医疗支出与效率。90年代后,质量成为焦点,美国等国推动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提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成为主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重塑医疗流程与患者体验。当前,AI在医疗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还促进了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德国海德堡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研究室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客座教授陈思邈,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国务院参事、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长聘教授刘远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特聘教授刘庭芳分别就卫生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三医协同”作主题发言。
卫生体系与“三医”协同篇由杨维中、葛延风、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任明辉主持。
陈思邈在发言中阐述了卫生体系的概念与框架。她重点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六要素”框架以及世界银行/哈佛大学提出的“控制阀”框架。上述框架分别从管理、信息、筹资、人力资源、卫生供给和医疗产品与科技创新等角度,以及筹资、支付、组织、规制和行为等方面对卫生体系进行了系统化描述。随后,她分享了多项卫生经济学研究,阐释了卫生支出的微观、中观及宏观效率。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不加大对疾病防控的投入,多种健康问题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她建议未来卫生体系改革的方向可包括增加基层卫生投入、改进支付方式等措施。
杨维中提出,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全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包括开展预防接种、慢病预防和干预,基于医院的传染病和健康事件监测等。针对卫生应急工作模式,杨维中强调以"平急结合、平急转化"机制来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杨维中还强调科技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的关键作用,呼吁加强多病共病研究和干预、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和疫苗研发。
杨燕绥介绍了自1948-1978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推动“人人享有基本保健”的发展历程,以及医疗服务可及性、安全性、可支付性三个价值链的形成,推动家庭医生首诊制和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她建议,进入互联网时代,卫生管理学科要强调“系统性”。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引入公共选择理论,以人、家庭和社区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正三角形整合式连续的卫生医护体系,抑制重复就医和过度医疗,提高运营绩效。构建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做好区域人头加权总额预算和门诊、住院、康复、长护、临终结算管理,从数量付费到按参保患者康复结果付费。
刘远立提出构建健康体系时要考虑系统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动态性,强调服务提供和筹资支付两个功能子系统的互动是影响卫生体系绩效的核心要素。当前,“三医”之间存在目标不一致、权力不平衡、能力不对称、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刘远立建议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医保部门应转变观念,从控费降价转变为赋能发展;同时,科学调整医保部门的权力结构,强化全国统筹能力,及时科学地纳入新技术并探索按绩效付费等新型支付方式。
刘庭芳总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十四五”规划的医改推进机制与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推广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及改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此外,中国的医疗可及性和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刘庭芳提出包括全民健保制度探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中西医并重等多项建议,并强调双维“三医”联动的重要性。
杨维中主持圆桌讨论,王辰、杨建立、Till Bǎrnighausen、杨燕绥、刘远立、刘庭芳、陈思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教授、系主任黄奕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高晨就“卫生体系与‘三医’协同”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应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其质量和效率,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三医”协同的关键在于整合服务、以人为本、激励机制的协同,并需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的作用;医改需要有清晰的目标、精确的监测手段以及明确的奖惩机制,以确保医疗体系的有效改进。
第三篇: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
吴沛新、翟晓辉分别作题为《公益性主导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内涵与实践》和《绩效考核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开篇引言。
吴沛新认为,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其公益性是根本特征。他回顾了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历程,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分享了协和医院的实践经验。他强调,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公益性。在协和医院的实践中,他介绍了建立保障公益性的组织领导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职能网络化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与内控体系。吴沛新建议,公立医院应直面改革深水区,寻求体制机制突破,坚持公益性,激发积极性,保障持续,为实现更高水平、更为公平、更高效率、更具安全、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懈努力。
翟晓辉认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在公立医院绩效工作中的功能定位是“将政府的战略设计图转化为施工路线图”的“施工队之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委党组的“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是推动落实公立医院功能定位”,“算数说话、说话算数”是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在推进过程中,明确了评价的主题,规范了数据的来源,用四个纬度将考核指标标准化,打造了全国“一把尺子”“一盘棋”的局面,保障了考核结果的公正客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正大制药集团总裁、创始人之一郑翔玲,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分别就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机构、卫生健康产业与企业作主题发言。
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长李青、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书记李正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国光主持。
蔡秀军提出,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民健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邵逸夫医院30年来致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尤其在人性化服务、数字赋能、学科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四方面特色成效显著。他提倡以人为本,推动数字化转型,并强调学科错位发展和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如自主研发了可降解肠转流支架,并创建了支架法肠转流术,替代了德国人发明的已沿用169年的肠造口术。蔡秀军还分享了医院在资源利用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希望公立医院拥抱变革,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吴浩强调,全科医生医疗照护能力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核心。他阐明全科医学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畴的专科医学,而非全能医学。吴浩主张全科医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提供固定人群长期连续性服务,根据签约人群健康需求培养相对专长,提高岗位胜任力,以满足签约居民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需求。他希望社会重视全科医生的地位和专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执业环境。进一步厘清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的关系是实现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翔玲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作为中国最大的处方药企业之一,中国生物制药坚持创新驱动,今年上半年获批一类新药数量居首。她强调,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四大重点疾病领域,推动新药研发;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资源,共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吴晓滨认为,中国创新药的蓬勃发展源于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这不仅促进了人才回流和资金投入,更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管线在全球的占比不断提升,同时临床试验注册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他表示,创新药的发展显著降低了患者用药成本,惠及广大民众;中国在创新药领域不仅要获得全球认可,还应肩负起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创新药物和先进医疗技术的使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李青主持圆桌讨论,吴沛新、蔡秀军、翟晓辉、郑翔玲、吴晓滨、吴浩、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孟开、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医事法学系主任杨淑娟就“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医疗卫生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个机构的进步,而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全面提升。鉴于医疗技术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应持续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以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健康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利益和权益,需要社会各界投入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的智慧和努力。
第四篇:医药卫生人员职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书记李正赤分别作题为《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和《卫生人员职业发展路径探讨》的开篇引言。
王建安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转变的成长路径,总结了优秀临床医生、临床科学家的关键要素,强调了好医生的“3H”(head,知识;heart,仁心;hand,技能)标准,加强医学人文培训和“阳光资质”管理,提出临床医生培训的量、质、内涵、监督都必须透明公开。王建安认为,临床研究是人类驱动力最强的研究,医学创新需要不断总结与思考,问题来自于临床,要擅于将临床问题转变为科学问题。王建安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例,通过塑造文化、全程培养、方法培训、资金支持、体系重塑,有组织地培养临床科学家。
李正赤以华西医院为例,探讨了卫生人员职业发展路径与职业环境。他重点介绍了卫生人员职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路径、职称学术路径和薪酬绩效路径。在职业生涯路径方面,以医生为例,介绍了华西医院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路径,强调了各阶段的职业职责与目标。在职称学术路径方面,华西医院实现从传统的医疗、教学、研究等单序列向教学医疗、教学科研等多序列转变,介绍了每个序列的职责定位与发展路径。在薪酬绩效路径方面,华西医院从公益性出发,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定级、定岗、定薪。他强调了卫生人员职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并从薪酬环境、发展环境、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进行了探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组织处处长(原护理部主任)郭娜,中日友好医院科技中心主任、总药师刘丽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教授金征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潘慧就医师、护士、药师、技师、医学研究人员、医学教育人员与队伍建设、管理人才作主题发言。
医药卫生人员职业发展篇由潘慧、蔡秀军、李文凯主持。
郭娜认为,随着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可以覆盖全生命期,多维度、多场景、多渠道,提供高质量专业护理服务,探索培养“大健康护理人才”。她强调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培养策略,注重在临床实践中淬炼护理专业技能真本领,提升服务患者的能力。同时,还提倡稳步提升护理学历教育,拓宽职业发展路径。鼓励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护理科研创新,加强医护协同。培养护士领导力,推动变革和获得政策支持,以使护理专业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为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刘丽宏介绍了国内外临床药学的培养情况和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培养体系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专业药师的缺乏,需从制度、政策和技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她以项目为例介绍了临床药学在合理用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如通过关注慢病治疗药物管理与用药优化,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及成本。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研究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新技术实现更精确的药物疗法。她提出了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强调需求意识、创新意识和多学科集合创新在推动临床药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金征宇结合我国医学技术专业发展情况和人员从业现状,强调医学技术在推动医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我国医学技术高水平人才培养在职业资格、规范化培训和教育资格等方面的挑战,他强调,需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水平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他倡导结合临床需求,建立具有数理化理论及技术基础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医学技术学科的高水平发展。
王婧的报告聚焦于医学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提出医学科技人才的门槛与其他领域不同。医学科技人才的博士后研究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采取了特别支持措施。她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为例,介绍了培养医学科技人才方面可采取的策略,包括学术导师制、项目申报支持和“管家式”服务等。同时,她为优化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提出评价体系改革、基础研究支持、培养体系建立和人文关怀一系列解决方案。
潘慧认为,在国际医学教育经历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医教协同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需适应基础与临床整合、跨学科教学及信息化教学的新趋势。他强调,国家战略对医学教育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医教协同发展,并推动医学教育现代化。潘慧建议应建立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职业规划总体框架,支持医学教育人员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并强调文化、制度和数智平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潘慧主持圆桌讨论,王辰、王建安、李正赤、金征宇、王婧、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韩优莉、刘丽宏、郭娜、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副处长何晨就“医药卫生人员职业发展”展开讨论。讨论认为,医疗卫生专业教育应结合医疗服务特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对青年研究人员要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持续推动医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同时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王辰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强调,卫生工作应遵循多学科原理与方法,形成社会共识,并通过政策凝聚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的健康产出。他建议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卫生事业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主流社会事业。他强调学术思想的交流与激发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的关键。卫生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更要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应成为实现公益性目标的核心力量,同时医保和医药作为支撑条件,必须遵循其特殊规律,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王辰认为教育是医疗发展的根本,倡导以研究的思维和方式进行管理,以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他希望所有与会者以此次会议交流为契机,持续思考,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卫生健康体系而努力,并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共同为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届中国卫生管理学大会青年论坛于次日(8月19日)上午举办。副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长李青致辞强调,卫生管理领域的青年学者肩负着学科的发展未来,在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基础上,要勇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青年学者应致力于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挑战下,通过研究如何优化体系结构,平衡各方利益,化解公益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以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会议设置“人群健康与促进”“卫生体系与管理”“卫生筹资与保障”三个专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九所高校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分享了卫生管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专业见解。365体育投注_365体育备用-【官方认证】@:长王辰寄语青年学者勇于发声,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强调要深入探究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源头厘清医学、卫生、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敦促青年学者不仅要多读书、多思考,更要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积极与基层、行业、政府沟通,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向卫生政策转化。他殷切希望青年学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站在人类先进文明积淀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贯彻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青年论坛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副院长李涛等主持。
供稿:生策学院
编辑:戴申倩